金玉珠翠:敦煌壁畫里的美麗人生
敦煌,時尚而優雅。
莫高窟壁畫中的人兒“虹裳霞帔步搖冠,鈿瓔累累佩珊珊”,跨越千年,依舊華美。
她們頭、頸、臂上的佩飾,在千年時光里,永遠璀璨動人。
古時候,一頭烏黑濃密的秀發是美女的標志,將青絲梳綰成各式發髻,是女性追逐時尚、展示容顏的手段,因此配合發髻梳綰所使用的簪釵就顯得尤為重要。
簪是單股,釵為雙股。在梳綰固定發髻之時,將簪釵的股插入發中,固定發髻。露在發髻之外的簪首,便成為點綴發型的裝飾。
絹畫千手千眼觀音圖之供養人 法國吉美博物館 五代
唐代時興的簪釵,首推“鈿頭釵”。鈿頭釵,是在釵梁頂端裝飾金鈿,用金絲或金粟團出造型,并在其中鑲嵌寶石。金框寶鈿,華美異常,在陽光下更是璀璨奪目。
節度使曹議金家族貴婦服飾(臨摹品) 莫高窟第98窟 五代
除了鈿頭釵,唐五代時期極為流行的還有花樹釵。
花樹釵為唐代所獨創,用金屬制成。通常將釵頂端打制成花朵、植物或鸞鳥等造型的薄片,在上邊鏨刻花紋或鏤空鑲玉。造型多樣的花樹釵搭配不同發髻,別有一番風味。
那個時候的女性,依然遵循“頭上金釵十二行”的傳統,將數十支簪釵從四方插入發髻,滿頭簪釵,頓顯高貴。
都督夫人禮佛圖(臨摹品) 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
都督夫人禮佛圖局部之戴花的女眷(臨摹品)莫高窟第130窟盛唐
婦女服飾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
若頭上簪釵的金玉璀璨顯得有些刻意,那么不如給發間簪一朵鮮花,更平添一絲優雅自然。
在我國,婦女簪花的習俗由來已久,《晉書》記載:“三吳女子相與簪白花,望之如素柰,傳言天公織女死,為之著服。”
唐代女性簪花的習俗,在敦煌壁畫中有著完美的呈現。她們將鮮花簪在鬢間,額上。為了讓花朵能夠四季常開,她們用絹、羅 、紗 、綾、絨、紙等材料制成假花,簪于發髻之上。青絲上珠光璀璨,再配上一抹紅綠在鬢發之間,自然春色躍然,楚楚動人。
簪釵插在髻上腦后,金銀珠翠光彩奪目。除了簪花,還可以在額頂髻前的秀發上插戴梳篦以增加貴氣。
絹畫引路菩薩圖之貴婦 倫敦英國博物館藏 唐
貴婦發飾與襦裙(臨摹品) 莫高窟第144窟 中唐
唐代的女性常將梳理頭發的梳篦當作頭飾,在敦煌壁畫中多有體現。當時流行將梳篦上下相對,插入額上發髻之中。有時候為了更好的裝扮效果,會“滿頭行小梳”,給頭頂插戴多個小型梳篦。滿頭層巒疊嶂,極為奪目。
少女發式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
作為首飾的梳篦,一般用金、銀、銅、玉石、琉璃、玳瑁、蚌殼等材料做成,梳背上還會有花紋作為裝飾。敦煌文獻S.3227V《雜集時要用字》的“花釵部”中有“鈿掌,月掌,牙梳花”的記載,可見這種半月形金框寶鈿梳篦是唐朝較為流行的頭飾之一。
如果說簪釵、梳篦和簪花,是用鮮艷色彩和璀璨光芒來彰顯女性的華貴,那么步搖則是通過形制姿態來展現女性文雅端莊的重要道具。
都督夫人禮佛圖局部之戴步搖女子(臨摹品)莫高窟第130窟盛唐
歷史上,步搖是女性的重要發飾之一。
漢晉時期的步搖,多是花枝的形態,在花枝上裝飾葉狀金屬薄片,稱為搖葉。行走時,搖葉會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響。
到南北朝時期,步搖的形制發生變化。簪釵上墜有垂飾,能達到“步動則搖” 的效果,便稱為步搖。
曹延祿姬供養像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
涼國夫人鳳冠 莫高窟第427窟 五代至宋初
唐朝的步搖,是簪釵墜垂飾的樣式。
簪插在發髻上的步搖,垂飾附兩鬢旁邊。佩戴步搖的女子,為了使垂飾擺動幅度在“優雅美觀”的范圍內,行走須步態優雅,從容舒緩。金銀材質,展現出女性的高貴。垂飾擺動,點綴著女性的端莊。高貴端莊,便是千年前唐代女性的真實寫照。
頭上的佩飾,最為吸引人的目光,種類最為豐富,流行的時間也較早。而雙耳佩飾成為裝扮風尚,就相對較晚了。
吉祥天女之伎樂 榆林窟第19窟 五代
在敦煌壁畫中,飛天、菩薩大多都穿耳戴環。穿耳習俗,自古有之。《孔雀東南飛》中就有“腰若流紈素,耳著明月珰”的描述。
回鶻公主供養像 莫高窟第61窟 五代
在五代、宋時期的敦煌壁畫中,佩戴耳環成為了女性的日常裝扮,延續千年。
手上用釧來做佩飾,也是唐代女性裝飾的一個典型特色。
觀無量壽經變之聽法菩薩 莫高窟第201窟 中唐
釧,是戴在腕臂上的環狀裝飾。在敦煌壁畫中的菩薩天人的腕、臂上,都佩戴釧。同樣,唐代女性也喜好佩戴釧作為裝飾。
手姿特寫 莫高窟第112窟 中唐
供養菩薩手 榆林窟第17窟 宋
唐代的釧,有的素面,有的鏨刻紋樣,材質多為金銀。一般為兩頭窄,中間寬的柳葉圓環形,偶爾也有金鑲玉的釧。
釧可以單個戴在腕臂,也可以多個同時佩戴。行走中,金釧相撞,鏗鏗脆音,仿佛妙音鳥帶來的佛國之音。
唐朝女性幾乎擁有了如今女性所擁有的各種飾品。今天受女士喜愛的項鏈,在唐朝雖較為少見,但時尚的唐人卻絲毫不缺少頸間的裝飾:瓔珞,即是大唐女性最為追捧的飾品。
飛天 榆林窟第15窟 中唐
瓔珞,本是印度貴族頸間佩戴的飾品。隨著佛教的傳播,瓔珞也傳入漢地。
瓔珞多用珠翠雜寶串成,有些長至膝腳,有些如項圈一般。自中晚唐開始,瓔珞大多是項圈式的。
供養菩薩 榆林窟第17窟 宋
節度使曹延恭夫人服飾 莫高窟第454窟 五代至宋初
朱揆《釵小志》記載:“上皇令宮伎佩七寶瓔珞,舞霓裳羽衣曲,曲終,珠翠可掃。”可見,瓔珞不僅是日常裝扮的佩飾,甚至成為了唐代樂舞的標準搭配。
頸間的瓔珞上,珠翠雜寶搖動碰撞,發出清脆的叮當之聲,似在將千年之前的優雅娓娓道來。
金銀簪釵已足顯華貴,鬢間簪花又增添了幾分自然旖旎。
行步間,步搖舞動,瓔珞輕擺,金釧閃動。佩飾耀目的光彩與叮當聲響,歷經千年。
如今,這些配飾已不再流行,但對美的追求亦如敦煌壁畫中的人兒,千載未變。
微信 | 微博 | 抖音 | APP | ||||
|
|
|
|
|
珠寶國檢 中國珠寶行業網 珠寶國檢深圳實驗室 珠寶國檢北京實驗室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 NGTC國檢教育 國檢珠寶培訓中心上海分校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廣州 珠寶國檢NGTC研究所
版權所有?國家珠寶玉石首飾檢驗集團有限公司京ICP備2024047581號-2